重医心理《所闻》05丨霍桑效应:被关注的改变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历时九年的实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很显然,实验假设的各项条件并非是唯一的或决定性的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对此,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以及他的助手们所做的解释是,受试者对于新的实验测试会产生正向反应,即由于环境改变(研究者的出现)而改变行为。所以绩效的提高,并非由实验条件造成,而是自身的反应。这种效果就是我们所称的“霍桑效应”或“霍索恩效应”(Hawthorne Effect)。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霍桑效应又启示我们: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04理论拓展
在一些社会学教材中论及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道德性问题时,常把霍桑效应作为社会研究中偏误的例证,以说明研究过程本身对被研究者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社会学家应该记住,社会学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人们会对研究过程做出反应——有时我们无法预见这些反应。正是研究者的出现可能歪曲正在研究的社会情绪,这一现象常常称为反应作用。”
因此,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实验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一定要考虑在内,因为被实验者知道自己参与了实验,这种“认知”改变了他们惯常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即使在没有“刺激”介入的情况下,因变量仍然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注意克服这类弊端。
为了避免上述霍桑效应等弊端,人们有时设计双盲实验的介入方式。所谓双盲实验(double-blind experiments),是指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即究竟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被给予了实验刺激,参与实验的双方都不知道,实验刺激是由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的第三者任意分派和给定的。这样就可避免由于实验者对研究的期望而产生的实验偏差(“主试效应”又被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由于被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产生的实验偏差(“被试效应”,又称“霍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