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心理《所闻》12丨阿希从众实验:团体迷思现象与从众现象
阿希从众实验是心理学家阿希在1956年进行的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实验旨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
从众是指个体对社会群体压力的服从。当群体的意见以群体压力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引起个体的认识不一致。亦即个体的意见同群体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个体的评价、意见和行为服从群体的意见。
阿希实验意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1.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1.个体感到力不从心或有不确定感;
2.团体中至少要有3个人;
3.团体的意见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就会大大增加其他人做出不从众行为的勇气);
4.个体崇尚团体的地位和吸引力;
5.个体对任何回答都没有作出预先的承诺;
6.个体的举动可以被团体中的其他人看到;
7.个体所处的文化非常鼓励人们对社会标准的尊崇。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一般认为,发生从众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参照构架就越发相信多数人,越从众。
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匹离群之马”,遭受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3.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人们对社会规范是敏感的,懂得哪些是被社会接受的规则和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如果我们遵守纪律、遵循社会规范,就会被评为好学生、好企业员工和先进工作者,而如果我们表现得与众不同,那可能会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
4.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我们在陌生地方乘地铁,我们可能会仔细观察当地人乘地铁的行为:去哪里购地铁票,如何通过检票口,从哪里进站台等。人们越相信团体的信息,越重视团体的观点,就越容易与团体保持一致,从众现象就越多。
5.任务难度的增加会使从众现象增加。巴伦等研究者改进了阿希的实验,向被试呈现仅有1个人的幻灯片和有4个人的幻灯片。实验任务分为比较简单的(被试用5秒钟时间来观察幻灯片上的4个人)和比较困难的(只让被试有半秒钟来观察)。向被试交代任务的重要性也不同,不重要的(仅仅是初步测试目击者的识别程序)或重要的(为一种真实的侦破程序建立常模,并给判断最准确者20美元奖励)。在任务不重要、有2名实验助手给出错误答案的条件下,个体倾向于从众;任务重要但比较简单时,人们会很少从众;任务重要又难以确定时,有一半的可能会从众。
被试在实验室里对一些线条长短的回答与现实生活中的从众行为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值得商榷。因为被试也许可以在线段长度这种并不重要的琐事上与团体保持一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重要事情上,不会轻易地表现出从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