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心理《所闻》14丨帕金森定律:冗杂和无能是如何产生的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与“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帕金森定律要发生作用,必须同时满足下面四个缺一不可条件:
第一:必须要有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必须有其内部运作的活动方式,其中管理要在这个组织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样的组织很多,大的来讲,各种行政部门;小的来讲,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的小公司,都存在着管理的组织。
第二:寻找助手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不称职的管理者本身不具有对权力的垄断性。这就是说权力对这个管理者而言,可能会因为做错某件事情或者其他人事的原因而轻易丧失。这个条件是不可少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何以要找两个不如自己的人做助手而不选择一个比自己强的人,这样也就不会产生“鲜花”插在 “牛粪”上的现象。
第三:这个管理者能力极其平庸,他在组织中的角色扮演不称职,如果称职就不必寻找助手,否则就不能解释他何以要找几个助手来协助。
第四:这个组织一定是一个不断自我要求完善的组织,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地吸收新人来补充管理队伍,也才能符合帕金森关于人员编制增长的公式。
可见帕金森定律,必须在一个拥有管理职能,不断追求完善的组织中,担负着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平庸的管理角色,且不具备权力垄断的人群中才起作用。那么反弹琵琶,一个没有管理职能的组织,比如网络虚拟学术组织,兴趣小组之类,不存在帕金森定律阐释的可怕顽症。一个不思进取,抱守陈规的组织,不必要引进新人,自然也没有帕金森定律的困扰。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平庸的人做助手。一个能够承担他的管理角色的人,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也不存在帕金森定律的情况。

帕金森还发现,在一个组织中,机构和人员的增加并不完全来自现实工作的需要,而是有它自身的需要,有它自身的法则。管理活动本身会制造工作,增加人手会制造出功能重叠、互相扯皮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工作目标不明确、不紧凑、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这是帕金森定律中最著名的阐述,概括为: “雇员的数量和实际工作量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
帕金森举例说:当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时,一定要找比他级别和能力都低的C先生和D先生当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两份分给C、D,自己掌握全面。C 和D还要互相制约,不能和自己竞争。当C工作也累也忙时,A就要考虑给C配二名助手;为了平衡,也要给D配两名助手,于是一个人的工作就变成七个人干,A 君的地位也随之抬高。当然,七个人会给彼此制造许多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七个人共同起草圈阅,每个人的意见都要考虑、平衡,绝不能敷衍塞责,下属们产生了矛盾,他要想方设法解决;升级调任、会议出差、恋爱插足、工资住房、培养接班人……哪一项不需要认真研究,工作愈来愈忙,甚至七个人也不够了……
有学者提出,如果对“大企业病”置之不理,“管理双杀效应”必然出现。一“杀”是员工动不起来,被企业自己耗死。由于企业越来越大,分工极度精细,每个人只为自己的动作负责,而不再为企业的经营结果负责,典型的数据表征就是人力资源效能下降。二“杀”是企业创新乏力,被外部环境杀死。由于企业分工极度精细,大家习惯用动作换取绩效指标(KPI),用指标换取薪酬,没有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创新,产品陷入同质品的竞争,典型的数据表征就是财务效能下降。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的负向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相互加速的作用。
■首先,当企业扩张人员规模,“大企业病”会导致增加的人员不能有效产出,人效下降。同时,因为人员和分工增加,官僚体系自然被强化。
■ 而后,由于人数和人工成本增加了,必然带动其他成本费用增加;与此同时,更庞大的官僚体系导致创新不足,产品因此缺乏竞争力,收入下降。收入降低与成本费用增加叠加到一起,财务效能自然下降。
■接着,财务效能不佳导致企业误以为需要更多的人员投入。以“缺人”的理由来要编制,要来的人员被抛到官僚体系里依旧不能有效产出,又导致了人效的进一步下降。同时,官僚体系自然被再次强化。
■最后,人效的问题又会反馈到财务效能上……
第一,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当一个组织内的成员都善于学习、不断进取的时候,才能保证管理者能够持续的满足管理岗位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技术、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管理者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够满足管理的需要。
第二,招聘员工要公平公开和透明。建立全方位的招聘机制,不能够让被招聘员工的直接上级来全权招聘,而应该让更高级别的管理者参与进来,这样就避免了用人者出于私人目的而任用比自己能力低下的员工。
第三,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内部要建立积极的人才培养或储备制度。对于一定级别的管理者,在其绩效考核中要加入下属员工的培养指标。管理者必须每年要有向上层输送管理人才的指标,要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任务。这样,则可以防止管理者只任用能力比自己低的人。
第四,定期对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进行考核。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产出增加值,反映的是企业新创造价值对员工分配的份额。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收入,反映劳动投入占实现价值的总产出的比例。定期对部门或组织进行这两个重要指标的考核,使其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两个指标在一段时期内持续的增长,那就意味着帕金森定律产生了作用。
第五,走向平台型组织。有学者提出,平台型组织在“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上,明显不同于传统企业。平台型组织是一种用户需求“拉动”的组织,企业的动力来自接触用户的前台项目,前台拉动中台,中台拉动后台。总之,企业去除了以后台管控为主的官僚主义,所有部门、团队、员工围绕用户需求创造价值。平台型组织的激励机制是一种“内部市场化”,其效果是让员工成为自己的CEO。进一步看,这种机制还能开放地引入外部创客,让企业成为平台。